弘扬中华太极拳传统文化
郭留成
拳术一向被认为是生龙活虎、粗矿勇猛的运动,可太极拳反其道而行之,来了个轻轻松松、舒展大方、精雕细琢。武术文练、学文武用,体现得细致,耍得精妙,用得玄奥,的确自成体系,别具一格。
太极拳是道家哲学在身体上的体现,是文化的载体,集养生、技击方面的实践功夫。以轻灵松柔为体,也以轻灵松柔为用,主张以柔克刚。高深成就一旦达到,无为而无不为,令人感到神奇。它内中又确确实实蕴藏着深刻的哲理,这是它不易为人理解的原因。好在它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松灵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。终我们一生,也不过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松柔而己。
太极拳要求的松柔,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,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,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。柔软又是从轻里产生的。对松柔的理解,容易出现偏差,实践起来多障碍、也多歧途。真正松柔了,是令人感到柔若无骨,这才是正确的。
柔软是人人应有的本性,他本是与生俱来的。在婴儿时,一身柔软极了,无奈,后来的生活慢慢地给限制僵硬了。学太极拳就是用特殊的理论和方法,把僵硬了的身体再改造回来,使它永葆婴儿时的柔软灵活。俗话说“返工的活不好做”,这工程的量的确“浩大而艰巨”。一要明白的师父指教,二要流不少汗,三还要费些心血动脑筋。万幸的是,苦中有乐,而且其乐融融,否则真要令人却步,宁肯僵硬一辈子了。
祖师在创造太极拳的时候,对哲学、力学等学术进行了深刻的研究,认识了相反相成的道理。不以筋骨皮肉受苦为能,而以训练思想和发展触觉为主。以慢为阶梯,以轻为手段,去求高度的松柔。各关节灵活之后,互相巧妙地配合、互相呼应。真正松柔了,在技击上以一法应万法,归之于听劲。全身松柔了,重心才会降低,应敌的杠杆力越长,越能收到省力的效果,自身也才会越稳、触觉才会越灵、听劲才会准确,才能化劲令人不知、发劲使人莫测,才能出现精彩的打击效果。可以说,太极拳中的一切巧妙和健康的效果,都是由松柔而生成、或从松柔转化而成,这完全符合以柔克刚,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。
假的、用力的,在外行看来,常比真的好看些。
轻灵柔软的,朴素大方的,才是真的。
因此,拳论上讲“发劲须沉着松静”,“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。”可见松要松得干净彻底,对养生和技击的效果才会更好。但局部的松柔较易,全身的松柔均匀则极难。这正是我们认为越松柔越好,梦寐以求而永无止境的目的。
有的人认为松多了就是懈,以致不敢追求更多的松柔。认识停滞在半路上,主张五阴五阳、半软半硬、肚子里拧麻花。说什么"纯柔无刚难挡强敌",倘若果真如此,“以柔克刚”一语,就应改为“以半柔克刚”,或“以半软半硬克刚”了,或直接学外家拳也。
如果要给太极拳中诊断拳病的话,导致太极拳“死亡率”最高的,莫过于不松不柔的“僵硬病” 和以讹传讹的虚假宣传。究其原因,除了主观主义之外,大多来自于对松和柔的误解。
松柔是健康活泼的,隐含潜能而示之以虚罢了。他可能是一个深深的陷阱,也可能是一个一触即发的地雷。
懈是思想意识未到,或只松不圆,未能节节贯穿的结果。是一种无防御的虚弱状态,是缺点的暴露,正是对方进攻的着力点,不可与松柔混为一谈。更不是松多了就叫懈,松与懈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上一篇:论太极拳的呼吸(二)
下一篇:没有了!